一項新研究發現,被標記為無糖的食品仍然可能具有很高的熱量。甚至,這些食品的含糖量可能已經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過量”級別。
這項發表在《應用生理學、營養與代謝》期刊上的研究,專門針對加拿大市面上混亂的食品成分信息。根據加拿大的法律要求,食品和藥物的標簽必須“準確、真實、無誤導”。
然而,多倫多大學的Jodi Bernstein領導的一個科學團隊發現,消費者的感知與法規中包含的特殊定義之間存在不一致。
特別是,關于食物中“游離糖”的定義存在著誤解。“游離糖”既可以指單糖或二糖,也可以用來標注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但經過了精制濃縮的糖分。
在上述的后一類食品中,果汁、含果汁食品,以及其他基于水果的食物,都可以合法地宣稱自己不添加糖,但它們卻都是非常甜的食品。更容易令人混淆的是,根據加拿大的法律 ,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還不需要被歸為甜味劑。
Bernstein和她的同事對16種加工食品和234種果汁進行了測試,這些食品都標榜自己沒有添加糖分,但是結果表明,除了一種之外,其他所有的被測食物都含有過量的游離糖。
研究團隊后來又測試了3000種產品,包括色拉調料、調味品和布丁,計算了它們所包含的糖、飽和脂肪酸、鈉和超過定額卡路里的量。這其中有超過600種產品宣稱自己沒有添加糖分或者是低糖成分。
研究人員發現,通常那些宣稱自己含糖更少的食品表現得比同類產品好,但其中仍然有一半含糖量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過量值。
在澳大利亞,今年的一項早期研究也關注了食品中的含糖量是如何定義的。該國目前擁有一個先進的星級評價系統,消費者可以據此判斷超市所售食品的健康程度指標。但該體系曾受到批評,因為它只顯示總的含糖量,而不區分是天然糖分還是添加的糖分(或者像果汁之類,被標為無糖)。
英國牛津大學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的Sanne Peters主導的一項實驗表明,將含糖量區分標記為天然含量和添加含量可以促使消費者選擇那些無添加糖的食品。該研究發表在《Nutrients》上,它呼吁強制執行標簽修改。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北京福潤品源商貿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陽區北苑路媒體村天暢園8棟2303室
咨詢電話: 13269929895傳真:+86-10-8467 1238
開車:朝陽區媒體村天暢園8號樓
地鐵:地鐵5號線北苑路北A2出口直行到路口,浦發銀行樓上
公交:319,751到北京有色稀土研究所下車或
464路,617路到在大羊坊站下車,往南走到浦發銀行這棟樓。
京ICP備16039340號-1
微信公眾號